8月24日召開的市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四次會議,作出了《綿陽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快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先行示范區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提出充分發揮全市各級國家機關的職能作用,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加快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先行示范區。
《決議》哪些方面的亮點內容
與科技城新區建設發展密切相關呢?
小編帶你一起來了解一下
一要優化創新布局服務支撐成渝綿“創新金三角”
堅持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高質量發展,打好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改革開放和城市建設攻堅戰,加快把科技城新區建設成為綿陽的創新新引擎、產業新高地、城市新空間,形成綿陽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極和動力源等,打造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區域創新發展共同體。
二要深入推進校企院所協同發展
實施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深化行動,加強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體系和政策制度體系建設;
整合技術、資本、信息、人才、科研設施等資源要素,打造一批共通共用、共建共享的示范平臺;
實施產業集群壯大行動,聚焦優勢領域,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
三要支持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
著力突破一批國內空白技術,加快引進轉化一批國際先進技術,突破一批產業化技術瓶頸,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制定綿陽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支持在綿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調整優化現有基礎學科專業體系,開展前沿交叉學科研究,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推出更多原創性成果。
四要培育建強充滿活力的創新主體
大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計劃,打造科技型領軍企業和創新型頭部企業,培育數量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
鼓勵在綿高等院校沖刺國家“雙一流”學科,支持優先發展與綿陽產業實際相契合的學科專業,推動在綿高校轉型;
吸引國內外科研院所、知名高等院校和龍頭企業等遷入或在綿設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區域總部、研發平臺和創新載體,發展創新型經濟。
五要加快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充分發揮在綿戰略科技力量優勢,大力爭創國家實驗室,加快建設國省級重點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戰略科技平臺;
加快建設產業創新平臺,圍繞優勢產業布局建設一批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
加快建設功能服務平臺,全面提升研發設計、檢驗檢測、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科技中介等服務水平。
六要加速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加快科研成果轉化,依托國省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加快建成全國知名的開放性技術轉移服務聚集區;
加快建設技術成果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加強專業化技術轉移人才隊伍建設,健全信息溝通、法律服務等機制,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化、組織化和法治化水平。
七要推進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
實施制造業補鏈強鏈延鏈綿陽行動計劃和工業強基工程,加強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招引,提高本地產業配套率;
實施產業跨界融合工程,推進新技術新產品示范應用,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先進材料等重點領域,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推進數字化賦能產業發展,落實“上云用數賦智”行動,做大做強“芯屏端軟智網”全產業鏈,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等。
八要加大創新人才聚集力度
加強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重視本土人才培育,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打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企業人才流動通道,探索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
鼓勵在綿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業聯合培養研究生,壯大青年人才隊伍;
拓展優化“綿州英才卡”服務事項,探索人才“一站式”綜合服務,優化人才服務保障。
九要健全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深入推進全面創新改革,最大程度激發全市創新創造活力;
推動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自主決策和市場化定價機制,充分調動科研人員創新創造熱情;
深入開展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健全科技成果分類評價體系;
健全創新盡職免責容錯機制,為推動創新發展解壓松綁,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
十要廣泛匯聚各類創新資源要素
深度參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強科技創新合作;
廣泛集聚吸納全球創新資源要素,加快建設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打造高端創新資源承載地;
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綜合保稅區提檔升級,全面提升科博會專業化、高端化、國際化水平;
支持各類創新主體跟進研究世界前沿科技,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跨國技術研發合作,支持科研人員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合作,推進科技創新走出去。
十一要創建國家級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
鼓勵投資基金加快發展,發揮政府性投資引導基金帶動作用,加快形成涵蓋種子投資、創業投資、產業投資等類型的全生命周期股權基金體系;
深化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探索構建和完善涵蓋科技創新全過程的多元化、立體式綜合金融服務體系,拓寬企業直接融資渠道。
十二要著力打造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加大財政支持創新力度,落實創新稅收優惠政策,引導更多市場主體加大研發投入;
優化創新政務服務環境,推動數字政府建設,深化“一網通辦”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
建好中國(綿陽)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四川(綿陽)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推動創新成果知識產權化和知識產權資本化,促進知識產權運營服務市場化專業化。
十三要全面推動科技創新利民惠民
推進重大疾病防控、重點人群健康保障、突發公共衛生應急等重點領域科研攻關,建立遠程醫療、智慧醫療應用體系,開展高質高效的“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
實施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推廣應用減污降碳技術,推進綠色節約型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綠色低碳交通系統;
加快建設新型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健全立體化智能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鄉基層治理深度融合。